【大河财立方记者司高妍文洪昊旸摄影】9月26日,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郑州开幕。作为大会系列主题活动之一,以“中国钻石.豫见未来”为主题的培育钻石跨界应用与产业发展交流会同期举办。来自超硬材料的专家,以及企业代表等150余人齐聚一堂,共谋培育钻石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活动现场,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叶志斌表示,培育钻石的崛起,是材料科学突破与消费需求升级共振的产物,更是中国珠宝产业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生动缩影。
亿鑫网
在叶志斌看来,过去十年,是全球培育钻石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“闪耀十年”,更是中国从“技术追赶”到“产业主导”的“跨越十年”。从规模看,当前中国以60%以上的全球毛坯产能占比,稳坐培育钻石的“世界工厂”宝座。中国已构建起“技术研发—毛坯生产—切磨加工—终端零售”的完整生态,为全球培育钻石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从认知看,我国正重塑消费市场的价值坐标。曾经,培育钻石被视为“天然钻石的平替”;如今,Z世代消费者将其视作“个性表达的新符号”。
“在为成就喝彩的同时,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,中国培育钻石产业‘大而不强’‘全而不精’的矛盾依然突出。”叶志斌说亿鑫网,具体表现为“三高三低”:
一是“高产能”与“低溢价”的矛盾。我国毛坯产能占全球60%,但成品环节利润仅占全球15%。印度凭借切磨技术优势,将初级毛坯加工成成品后溢价3~5倍;欧美品牌依托百年积淀的钻石珠宝的文化认同与营销网络,进一步将终端售价推高至成本的10倍以上。国内企业长期困于“卖原料、赚辛苦钱”的怪圈,价值分配严重失衡。
二是“高增长”与“窄场景”的局限。目前国内培育钻石消费仍以婚庆市场为主(占比超60%),而时尚配饰、消费电子、工业应用等场景渗透率不足20%。反观美国市场,时尚领域消费占比达45%,部分科技巨头正探索培育钻石在散热元件、芯片封装等领域的应用潜力。国内的市场教育仍停留在“非婚不买”阶段,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亟待激活。
三是“高热度”与“弱品牌”的尴尬。行业内企业数量超2000家,但真正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寥寥无几。多数企业陷入“价格战”泥潭,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,文化内涵缺失;部分企业重生产轻研发,核心技术依赖进口,专利布局集中在中低端环节。品牌的缺失,让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中“有产能无话语权”。
针对这些痛点,叶志斌认为需从“技术链、价值链、品牌链”三端发力,构建“协同创新、价值共享、品牌引领”的新发展格局。
首先在技术方面进行差异化毛坯研发,如鼓励企业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,针对时尚、电子等场景开发“小克拉、多颜色、高净度”的专用毛坯,避免与天然钻石直接竞争;同时注重切磨工艺智能化,引进AI视觉分选、机器人切磨等技术,提升加工效率与精度,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,缩小与印度的成本差距;此外,要进行功能化应用拓展,支持企业布局金刚石半导体、导热材料等前沿领域,联合大型科技企业开展“钻石+电子”应用测试,开辟第二增长曲线。
其次,在价值重构方面,构建“全链条共赢”生态。国内企业要向上游延伸,与国际品牌建立长期合作,争取“毛坯直供+联合设计”模式,提升加工环节附加值;同时也向下游渗透,鼓励品牌端与电商平台、时尚机构合作,通过“场景化营销”(如职场通勤、日常配饰)培育新消费习惯,降低对婚庆市场的依赖;另外,向服务要价值,发展“钻石定制+终身保养+回收置换”等延伸服务,将单次交易转化为长期关系,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。
最后,在品牌建设方面,要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“中国印记”。企业可从文化、科技、全球化布局三大维度着手。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将“和田玉的温润”“翡翠的通透”与培育钻石的璀璨结合,推出“东方美学”系列,讲好中国故事;建立“培育钻石科技博物馆”,展示HPHT技术研发历程、专利成果与应用案例,用硬核科技提升品牌信任度;借助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依托郑州培育钻石交易中心、海南自贸港免税平台,推动“中国品牌+全球渠道”输出。
责编:史健|审校:张翼鹏|审核:李震|监审:古筝亿鑫网
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